(名言佳句) 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- 顏擇雅
作者: 顏擇雅
出版社:印刻
出版日期:2016/01/10
1. 但「養兒防老」這話則絕對騙人。一來自私,太不尊重下一代,彷彿下一代本就應該為你而活。二來是想得太簡單,彷彿老只是有誰養你的問題。(p. 28)
2. 沒空,正是中年人談戀愛的頭號障礙。青春男女了不起補考重修,感情誤了功課又怎樣? 可是到了中年,損益漲一個小數點,廚房中多一袋垃圾,只要戴上責任的帽子,統統可磨壞感情。(p. 30)
3. 工作最能折軟我們腰身,磨厚我們臉皮,逼我們一次次面對勤無法補拙的殘忍事實。(p. 81)
4. 人不可偷懶,必須盡力把上天賦予的發揚光大,不然上帝就會拿回去。(p. 87)
5. 因為習慣使然,一定還是有些愛錢成痴的勤儉狂,只知努力用錢去賺更多的錢。凱因斯說,這是一種病,也是一種罪,就像有人養貓,「他所喜歡的並不是他的貓,而是他的貓所生的小貓;事實上,他所喜歡的也不是小貓,而是小貓的小貓。無窮無盡下去,到最後他所追求的不過是抽象的『貓』的概念。」(p. 92)
6. 但罵人經常是在氣頭上,人在氣頭上總是判斷力很差,判斷力一差就會講出傷害形象的話。(p. 97)
7. 今日,有些名嘴也難免要跟著民意轉向,去罵自己捧過的人,或捧自己罵過的人。但在政黨輪替的時代,一張嘴為收視率服務也可以自豪宣稱:「我是永遠的反對黨。」(p. 98)
8. 藏書家亦然,看到整牆的書難免飄飄然,會搞不清楚什麼書有藏或沒藏,面對沒讀的書也漸漸不再慚愧。所以,不藏書就要能抗拒「數大就是美」的誘惑。(p. 101)
9. 因為有了書寫,眾人會誤以為智慧是隨手可得,心智從此鬆懈,記憶只會流失更快。(p. 106)
10. 就因為記憶如此不可靠,說記憶讓書「在精神層次」免於一死,才很荒謬。這樣,邊讀邊望,邊忘邊讀的我們,不知已害死多少書的性命了。(p. 106)
11. 同理,如果讀者到頭來只剩抓重點,那好書壞書有何差別?租書店一大堆羅曼史,摘要都跟「傲慢與偏見」很像。因此以簡報檔取代讀書,不是斷絕好書緣而已,也會把許多摘要背後的壞書誤當為好書,讀得無比認真。(p. 115)
12. 希臘神話說人死要飲忘川,從此忘卻生前一切。我懷疑,這種強力藥水可能並非冥界獨有,早就任滲入人間水源,不然為何人過三十,記憶力就越來越糟? (p. 117)
13. 也許「吃著碗裡瞧著鍋裡」是人類的劣根性。女人不管已有幾個包包,還是覺得少一個,櫥窗展售的那個。愛書人也是,買再多書,還是覺得借來的書最好看。袁枚就感嘆:「書非借不能讀也。」(p. 124)
14. 重寫經典往往落得如來掌上的孫猴子一樣狼狽,難以突圍出原作框框,見賢思齊變抄襲。(p. 159)
15. 「吻」的主題在契訶夫作品中很常見: 多數人的生命都無聊無意義,只是本身無知覺而已;一旦有知覺(小說中頓悟或示現那一刻),也無能為力,只會更痛苦。(p. 165)
16. 一管夢筆,一口仙氣,還是神靈附體,每篇佳構都是一次靈異事件,不是人間正態。(p. 169)
17. 海明威的比喻最刺激,他說他寫作就像打拳擊,對手還是托爾斯泰。這意象的弦外之音,就是寫作必須心頭糾緊,怒目圓睜,全身筋骨靈動,不然一不留神,寫出板滯文句,就是下巴吃前輩一拳。(p. 174)
18. 照海明威的說法,隱與現的比例越懸殊,小說就越成功,但前提是昨者必須把隱而不寫的東西洞悉剔透,才有辦法不寫它卻通篇指向它。(針對海明威冰山理論 p. 195)
19. 〈談看書〉如此形容中國小說的含蓄:「像密點印象派圖畫,整幅只用紅藍黃三原色密點,留給觀眾的眼睛去拌和,特別鮮亮有光彩。」(張愛玲 p. 200)
20. 婚姻本來就可帶來安全感,同時又製造壓迫,兩者並不矛盾。(p. 255)
21. 這種漫不經心,就是婚姻的安全感。(p. 256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