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生氣啦! - 小池龍之介
1. 佛教稱這種煩亂的心理狀態為「煩惱」,可以說人會自己幫事情不斷的「加油添醋」。(p. 13)
2. 從對方的屈服提升自我價值,是愚昧的。(p. 14)
3. 一直計較得失,是心靈的損失。(p. 20)
4. 人之所以猶豫不決,是因為心中有一股「想要更多好處,那怕只有一點也好」的慾望。(p. 22)
5. 想透過網路「與人連結」的心態,背後其實夾雜著想要「有人懂我」的煩惱。(p. 26)
6. 「我早就說過了」的意思是「尊重我一下」。(p. 28)
7. 釋迦牟尼說過:「我曾尋遍天下,想找到比自己更值得去愛的事物,卻沒有找到」(自說經第五品),這句坦率的抒發,或許可以解讀為釋迦牟尼對「人的本質都很自私」的洞察吧。(p. 127)
8. 別急著說「好」,要說「讓我想一下」。(p. 136)
9. 此刻的念頭、情緒都是一時的。(p.140)
10. 正如佛經所說:「若以智慧體悟無常,便能遠離苦痛、澄淨心靈」(法句經第二二七偈)(p. 145)
11. 理智自省,不過度否定從前的自己。(p. 170)
12. 很遺憾的是,我們越是催促「趕快改變」,內心就越是緊張,覺得充滿壓力,這種連續按按鈕的行為,往往只會帶來反效果。(p. 177)
13. 釋迦牟尼早已看穿,「人生」這場遊戲絕對沒有破關的一天,唯有半退出遊戲本身,放下勝利的慾望,才能找到心境的平和。(p. 183)
14. 這讓我想起《法句經》中的一句話:「別結交任何眷戀的對象,一旦對方的存在違反了自己的眷戀時,將會引發痛苦煎熬」(是故莫愛著,愛別離為苦。第二一一偈),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! (p. 187)
15. 通常對方越是碰上麻煩,介入麻煩的人就越容易贏得感謝,因而更容易促使這種虛榮心產生。(p. 199)
16. 遠離讓自己過度迷戀的事物。(p. 210)
17. 在做這些好人好事之前,如果連善待自己、不讓自己受苦的餘力都沒有,那麼任何對他人的貼心,都只算是偽善。(p. 217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