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言佳句) 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-蔡詩萍

getImage.jpg

作者: 蔡詩萍    

出版社:有鹿文化    

出版日期:2020/09/30

 

1. 這就是張愛玲的魅力。她的「文學性」,把你「認知的」一群廢人,改寫成「張愛玲筆下」可憎可愛可嘆的一群人。通過張愛玲,你得以重新認識那些「陌生人」、「陌生國度」。進而疼惜他們的。認知是分析的,美學是感受的。(p. 23)

2. 壯烈是力,卻沒有美,少了人性。悲壯是大紅大綠的配色,強烈的對照。刺激性大於啟發性。張愛玲最愛的,還是蒼涼。蒼涼有更深的回味。是蔥綠配桃紅,有參差的對照感。(p. 25)

 

3. 張愛玲的小說功力,不在她主題的飛揚,而在她婉轉細緻,挖掘凡人的神性。那些在日常生活裡,小資小愛,「不徹底的人物」,她愛。(p. 25)

 

4. 這,讓七巧非常受傷,因為人盡皆知,她是為何嫁到姜府的! 但,這也讓她得以橫行無忌,因為她是眾所周知的受害者,受害是一種能量,是一襲金鐘罩,足以防身,也是一記打狗棒,有事沒事可以戳刺一下旁人。(p. 43)

 

5. 坐在那,娓娓道來,他(胡蘭成)對張愛玲的文章,是怎樣的一種透視。對隱於文章後面,那閃爍精光,卻不免無法與世人俗人相應對的靈魂,又有著怎樣的一種體恤與溫柔。你說,張愛玲能不一步一步陷入愛的光影中嗎?! (p. 65)

 

6. 但,迅雨有看出張愛玲小說中,很特別的擅長。「微妙尷尬的局面,始終是作者最擅長的一手。時代,階級,教育,利害關係完全不同的人相處一塊時所有曖昧含糊的情境,沒有人比她傳達得更真切。」(p. 72)

 

7. 「見了他,她變得很低很低,低到塵埃裡,但她心裡是歡喜的,從塵埃裡開出花來。」(p. 76)

 

8. 更為巧合的是,從旁人來看,這兩個男人,於張愛玲,都不適合。但偏偏張愛玲都愛上了。你說她愛情品味「很特別」,那是客氣。基本上,她是偏執。愛了,就愛了。不早,不晚,就在那個時間點。(p. 91)

 

9. 這一段故事,在整個張愛玲的人生裡,篇幅很小。在胡適的璀璨生涯裡,亦應該微不足道。但給我的啟發卻是: 人生總有那麼一些誠懇的擦肩而過的交往吧! (p. 110)

 

10. 在「不自覺」 之下,張愛玲以小說家的筆法,談及與胡蘭成的告別,與四月死胎的告別,又是何其的「冷淡」而「自我」!這是,張愛玲本質。這是,張愛玲傳奇的本質。本質上,她只愛自己。(p. 123)

 

11. 張愛玲是小說家。而且是非常具有文字穿透力的小說家。她在受訪中,流露出的賴雅,並不只是她的丈夫,更像她觀察的一個對象。冷靜,而犀利的觀察對象。她看穿了賴雅不具備一位嚴肅作家的特質。缺少了固執,忍耐冗長,枯燥寫作期的能耐。(p. 131)

 

12. 讓我們不能不想起胡蘭成的觀察:「她從來不悲天憫人,不同情誰,慈悲布施她全無,她的世界裡是沒有一個誇張的,亦沒有一個委屈的。」這就是張愛玲。你還真要佩服,胡蘭成看她得透!難怪,張愛玲愛胡蘭成還是多很多!(p. 133)

 

13. 我們若仔細參照一下林語堂與張愛玲,或許可以這樣下註腳: 張愛玲根深蒂固是屬於華人世界的,是駐留於時光膠囊中的「民國女子」。而林語堂雖然寫的是中國,但仍是西方社會所好奇的,「想像國度」的中國,林語堂是西方視野裡的中國作家。(p. 178)

 

14. 論筆鋒流露的氣質,張愛玲更貼近中文用字的意象推疊,林語堂則因為直接英文寫作,中文讀者反而要透過翻譯來認識他。(p. 179)

 

15. 張愛玲的長處,向來不是敘事上的折疊曲折,而是人心的光影晃動與人際曖昧。尤其,張愛玲的文字,充滿意象,充滿顏色,放在短篇精緻的小說裡,完美無缺。(p. 222)

 

16. 張愛玲是四零年代作家,作品完全脫離政治時空,文字意境獨創風格,在真空狀態下,或政治檢查夾縫中,像北地冰霜中突然於你窗口跳出的花蕊,怎能不令人驚豔驚喜! (p. 232)

 

17. 張愛玲在「小團圓」裡,透露了一段她對胡蘭成的感情,之所以依戀的情節。「他們至少生活過。她喜歡人生。」(p. 254)

 

18. 張愛玲的「生活過」,起碼包含了好幾種含意。一、是類似李清照、趙明誠那樣,知性上的你來我往。二、是張愛玲情竇初開,遇上情場高中胡蘭成的引路,因而開發出的張愛玲情慾世界。三、則是極為特殊的上海淪陷區處境,使得兩人的愛情世界彷彿跟世界的陰霾賽跑,永遠有無法饜足的焦慮與貪婪。(p. 255)

 

19. 使得總感覺來日無常的上海,汪偽政權下一份子的胡蘭成,能稍稍佇足於生命中虛幻的某一種靜好。(p. 258)

 

20. 每個人都有一張自己的臉譜,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,而人與人的交錯,總有那麼些許無可奈何的誤解。「我們都是平凡人」,若改用張愛玲的話,「我們都是不徹底的人物」。唯有不徹底,夠平凡,才會有種種無法自拔的陷溺。當然,也才會有種種不期而遇的歡喜。(p. 258)

 

21. 那是一種,長期在陰鬱的生活裡,曲折的人際巷弄間,穿梭長大的成長智慧。有些人可能變得憤世嫉俗,但注定寫作的張愛玲,則讓自己有了穿透人性、悠悠自得的幽默感。(p. 259)

 

22. 但胡蘭成卻說,其他人自戀,總是感傷,執著,唯獨張愛玲是「跋扈的」。張愛玲顯然很自負。(p. 267)

 

23. 但張愛玲抽空了時代因素,只讓你知道,封鎖一來,人與人的日常關係,瞬間停擺,而又瞬間進入一種「宛如抽離」的狀態。你我,不得不暫時面對彼此,過去無所謂,未來誰知道,唯有此刻,唯有當下,是一個真實的存在。也因而,瞬間有了重新看待自己的空窗期。這是,「封鎖」厲害的地方。(p. 273)

 

24. 張愛玲讓我們看到,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處境裡,覺得世界不公平。因而彼此踐踏、傷害,但什麼又是公平呢? 也許,唯一公平的,是時間吧! 悠悠時光,磨平了苦難的傷痕。悠悠時光,平淡了曾經的吶喊。亦唯有悠悠時光,讓兩人在經歷劫難之後,滿臉滄桑,滿心感嘆的,在擁抱之餘,也深深知道「一切都回不去了」,「我們也回不去了」。(p. 308)

 

25. 大家都活在當下,不想未來。想了,就殘酷了。(p. 331)

 

26. 張愛玲概括承受了她初戀所做的一切! 張愛玲要我們知道,她從不後悔,她人生的初戀! 莒哈絲也是,於是七十歲寫出「情人」。張愛玲也是,於是始終不肯修改她的「小團圓」。她們都是為自己的初戀,扛起十字架的了不起的女人! (p. 355)

 

27. 一如初衷的,她在意那些在她心頭激起的最初之歡,最初之痛。她有一個早熟、早慧,又不隨人生流轉而輕易流轉掉的性格堅持。(p. 361)

 

28. 張愛玲的淒涼,是她刻意為自己隔絕的高牆,她為自己而活,但她以文字為我們搭建一座通往美與孤絕的吊橋,怕高的人,怕晃動的人,你不要來靠近! (p. 362)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Alexandra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