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言佳句「巴黎,迷焦:遲到、不認錯、愛抗議,一位攝影師透視巴黎人的旅居實紀」- 畢遠月
作者:畢遠月
出版社:啟動文化
出版日期:2014-04-08
1. 而最讓我神往的還是流過巴黎的那條河,一年四季裡的多數時候,它嫵媚而歡快。可當冬季的河水漫過河堤時,你會發現巴黎人也變得跟這條河一樣: 灰頭土臉。(p. 11)
2. 西諺裡有「小心許願」(be careful with what you wish for) 一說。就因為成真的美夢很可能讓你措手不及,甚至消受不了。(p. 12)
3. 由此推斷說巴黎人自私是有失公正的,但無論他們在排隊時顯現得多麼焦急,當輪到自己時表現出的那種拖延和繁瑣,只能讓我覺得他們至少不在乎自己是否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,因為別人也是如此浪費了他們的時間的。(p. 19)
4. 套用法國大哲人沙特「他人即是地獄」的說法,在法國這種隨時會發生罷工的社會環境裡,「他人即是人質」。今天大眾運輸工會可以不問青紅皂白綁架所有通勤族要脅政府,明天大眾運輸罷工者說不定也有被其他行業綁為人質的可能。(p. 44)
5. 對許多巴黎人而言時間不具備約束力,他們手腕上的高級計時裝備,無非是一種能告訴自己已經遲到了多久的工具。(p. 45)
6. 巴黎人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的屁股特別沉,一坐下就不願意走,特別是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,只要去看一看巴黎的露天咖啡座你就會明白我在說什麼。(p. 48)
7. 日本的法國學專家鹿島茂宣稱,他每次造訪巴黎,無論此前已離開了多久,一旦踏上巴黎的石階,都會遇上一種「迎面襲來的時間感」。他宣稱這種時間感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,能延續起他上一次因離開而中斷的巴黎時空。我想,鹿島茂的「時間感」說白了無非就是一種對巴黎生活的熟悉。(p. 49)
8. 如今,巴黎騷亂已過去多年了。可只要看一看巴黎大區的地圖,你就不難發現,其實美麗的巴黎市正處於貧困郊區城鎮包圍的核心。貧苦農村長期包圍富裕城市,其結果別說我不願意想,每個住在巴黎市區的人也不會願意多想。(p. 80)
9. 納粹佔領巴黎期間,猶太人全被趕出了瑪黑區,隨後被分批送進納粹死亡營。而這一暴行的執行者除了納粹軍隊,主要是投靠納粹的法國民兵(Milice francaise)。當時對法國抵抗運動造成最大破壞的正是這些附庸納粹的「偽軍」,就因為他們皆由土生土長的法國人組成。(p. 109)
10. 巴黎的傳統建築物無論宮殿還是公寓多以砂岩建造,這種取材於巴黎地下的石料有一種淡雅的土黃色,讓整座城市顯得平靜宜人。(p. 121)
11. 這倒讓我想起當年艾菲爾鐵塔落成後,大文豪莫泊桑嫌它毀了巴黎固有的美景,於是每天去鐵塔下的一間餐廳吃飯的故事。據說,莫泊桑愛去這家餐廳的原因並非是欣賞那兒的菜色或服務,用他的話說:「只有在那裡,我才看不到這座讓人厭的怪物。」(p. 123)
12. 以貝律明設計的羅浮宮金字塔為例,它獨特的地下建築結構不僅改變了百年來人們進入羅浮宮的方式,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解決了多年困擾著羅浮宮的人口擁塞問題。奇特的建築構思加上強大的實用功能,久而久之,人們便能領會建築師的用心。(p. 124)
13. 拒絕認錯是法國人的個性。當然,法國人不願承認這一點,或許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他們這獨特的個性。如果法國人弄糟了你的什麼事,如果你想挽救,正確的做法不是向他們指出錯誤,更不能讓他們認錯,你應該說:「我遇上麻煩了,你能幫我一下嗎?」法國人樂於助人,聽你這麼說,一定會幫你。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錯不在你時,會更認真地幫助你。(p. 134)
14. 海明威那本「移動的盛宴」(A Moveable Feast),回憶了他在巴黎的生活歲月。全書第一篇就是「聖米歇爾廣場上的一家好咖啡館」(A Good cafe on the Place St - Michel)。他說那個廣場上有一家自己非常喜歡的咖啡館,在暖洋洋的屋裡脫去濕漉漉的上衣,然後一邊喝著熱騰騰的cafe au lait (牛奶咖啡),一邊用鉛筆在小本子上寫作......那時客居巴黎的海明威十分貧窮,冬天沒錢在家生火取暖,於是這家溫暖寧靜的咖啡館變成了他最喜歡的工作室。他不僅在此思考、寫作,同時還將咖啡館當成一座人生舞台,欣賞著眾多登場人物。他說自己曾看見一位被雨淋濕的女孩走進咖啡館:「她的臉就如新鑄造的硬幣那麼光鮮.......如果人們用柔嫩的血肉和雨水打濕的肌膚鑄幣的話。」(p. 146)
15. 但法蘭西民族與亞美利加子民們的最大區別就在於,法國人一旦開始吃飯,時間便一文不值了。他們身上隱藏著一種享受飲食、崇拜食物的基因。他們一踏進餐廳,這種平時休眠的基因便被喚醒,在美食美酒的催化下變成一味致幻劑,讓人們興奮快樂,腦中充滿幻想,身墜五里雲煙。(p. 159)
16. 有人說巴黎人具有向日葵的屬性,臉蛋總朝著太陽。(p. 207)